看来BIM在设计院的推广是碰到硬钉子了,为啥这么说呢?2018年我在知乎平台上发起了一个问题“BIM来了,传统设计院还能残喘多久”。没想到有695996看过这个问题,甚至很多业界BIM大佬纷纷留言进行反驳,现在来看,BIM在设计院的应用情况还是不乐观,大家对BIM在设计院的应用依旧持观望甚至质疑的声音。
先不急着辩驳,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网上公开的2020年最赚钱的50家设计院。
以上这50家设计院,我们姑且不讨论。题主所说的设计院,一般是建筑工程甲级,代表了他们能做绝大部分的单体和住宅小区。这就是我们说的甲级院,这是最典型的设计院。
从20年前,国家就基本不再批新的甲级院了,即使你够格也不行,有一两个新批的,也是非常艰难,到了今天,更是难以上青天。
设计院底下都是底端:吃二手活的小工作室、效果图公司、动画公司、打印社、晒图社、模型公司。 这是食物链最凄惨的一层了。
设计院同级:监理、造价咨询、勘探、招投标咨询。
比设计院高:施工企业。
完整的高一层:开发商或者建设单位。
再一层:政府审批的各机构部门。
顶端:政府自身。看懂了设计院的地位,我们就不难解释为啥BIM在设计院的推行算是碰上了硬钉子了,首先顶端并没有增加额外的BIM费用,那么设计院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来徒增自己工作量的行为,想想都觉得不可能。只要做到不违反强条,能过审就万事大吉。至于设计院出的图纸拿到施工阶段能不能直接用,这里另当别论,目前现状就是这样。
对上没有增加额外设计费,对下还要我额外付出,设计院才不傻。谁爱用BIM谁用去,这种生态指望设计院全员用BIM明显动力不足+部分抵触,BIM自热而然就不了了之,这是大部分设计院目前的现状。
一是钱没有给到位;二是设计院制图流程与BIM还存在很大的差异。
接下来,我们就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了解设计院的盈利模式。
设计院的本质,根本就是一个为了盈利的企业。盈利,是最大的目的。最早的设计院是事业单位,设计院——建筑单位之间,是没有经济关系的。设计任务国家划拨,工资国家划拨,现在全部改制了。当然,有些垄断性的极其专业的设计院,还是有事业编制,例如某些人防设计院,这个你要注意消防问题,好,回到设计院企业。现在大部分的设计院,注意全程,都改成XX设计院有限公司,后面加了有限公司,那就是股份企业了。
来说利润,如果我们看单个设计任务,那么,大家会吓死:那是暴利!一般来说,给员工分配,占20%~30%,最大方,也不会超过了。然后,就是财务成本,包括设计院资质成本,资质成本,如果是自己的资质,会少点挂靠,会多点管理费18-25%,成本10%、税费6%、工资20-30%、一般是这样吧!剩下逆天的利润啊,我们来做个算术,剩下多少?30-40%利润。这是单个,也有自己带活来的,这个堪称暴利,但是!活源是从哪里来的?是拼方案。每次方案都能拿下么?不可能的。
一般10个方案中,拿下两个方案,设计院就能盈利,1.5个就能平衡,2.5个就很好,我们来看ccdi的情况,中建国际,现在叫做CD?这是一个投资性设计企业,他的成长期里,中标率是0.3,这给他带来了高速度增长,所以,我以前说了一句话,在设计院,方案组是花钱的,利润是负数,做方案,就是设计院的投资,回报在“预期的施工图合同”。
整体下来,设计院的利润大约能做到15%算正常。因此,设计院对每个人,都有产值要求,一般要求是1:5,也就是给你发10w的工资奖金,你要为设计院创造50w的产值,设计院才能盈利。
所以说,如果没有单独的BIM费用,设计院又将凭空增加一部分费用,拉低个人产值的活,在设计院谁都不愿意干。大家抵触也很正常,毕竟没有谁会跟钱过不去的。
现在设计院都不太愿意往BIM方向投入,还有一个很大原因是本身施工图效率就已经很高了,单纯在设计阶段做BIM正向设计,确实不能提高很多效率。
但很容易忽略了一个问题,传统的建筑设计院业务,也就是到施工图为止,行业足够成熟,产值效率是越来越低的。
所以很多设计院也在寻找其他方向,要么把一些施工阶段做的事情前置,比如做管线综合、钢结构深化,或者推动参与装配式建筑,甚至直接主导去做EPC。
这是跟有没有BIM技术是没有太大关系,很大原因是设计院人均产值在减少,不得不寻找新的盈利点。
长期来看,我坚信BIM是大势所趋,但是整个建筑行业的转变需要多久,牵涉到政治经济国情等太多因素,实在很难预测,至少在短期内我对BIM全面取代老一套持悲观态度。
在一个已经高度成熟的行业,BIM要想掀起革命,BIM体系创造的价值必须要比传统体系多的多的多。
什么时候BIM带来的效益如果可以多到为整个行业的改头换面买单,多到打消上中下游对它的怀疑和一知半解,多到颠覆各行业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那么BIM就将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