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建筑设计的工作流也面临巨大的变革,建筑设计基本上还是按照上世纪的方法去做设计,没有吸取互联网+高效的设计迭代流程。
目前,BIM正向设计存在两个方面的短板:软件短板和行业短板。
流量很大,目前应用接受度最高的软件体系,并且有大量的附加插件。但欧特克的软件有两个问题:“自恃清高”与“算法清高”。
首先,欧特克主打的CAD与RVT在建筑行业有大量的使用者,基本达到了行业普及。但在他们发布RVT后,在三维设计这条道路上,Revit里展现出了欧特克自恃清高的“欧特克自认为的建筑设计体系”,也就是他的功能带了很多“他们自认为”建筑设计应该用的功能。
但这些功能有多少有用的、有多少能用的、有多少用起来好使的,行业内的人都“扪心自知”。
RVT在运用到大型建筑时常常会展现出巨大量的数据,当然,这不违背BIM(三维信息模型)中信息这一概念,但与SU这样的轻量化建模软件相比,运行速度,运行效率,模型精度都有待提高。
同时导入Lumion中你会发现,SU的墙只是一个单面,但RVT的墙是多面多边形拼凑成的。为了凸显RVT的数据化,欧特克确实做出了很多努力,但这往往背离了原本的设计理念,让建筑设计增添了不必要的烦恼。
日本的一些公司为企业定制的建模软件有幸在大学时通过企业试用过,确实惊人。但毕竟小众,而且价格不菲,通常都是企业直接购买,而欧特克这种遍地中文版也确实让中国建筑设计市场能够接受。
首先就是万恶的高周转模式下建筑设计项目模式,太万恶了。像BIM这种增项能不能有钱从项目里分都是个问题,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怎么保证BIM在不增加设计成本的情况下提升建筑性能?
BIM(三维信息模型)在国外的理论延伸里,是非常看重模型数据的。原本理论是想要在设计方案阶段就建立数据模型,通过设计逐步提升完善数据模型,然后再将模型投入到运维中。
只可惜,这一步过于理想,额外的时间成本,额外的经济成本,额外的用人成本,基本上是企业最不想看到的东西这里都说了。
以现在的行业发展状况,估计要想做到这点,需要一波大洗牌,是特大那种,从头到尾的洗。
所以究其本质,现在无法达到所谓的正向设计。它的短板就是——需要支付额外的项目成本,这个成本基本可以从项目前期一直到项目投入使用,投入反馈还少,不符合当下中国市场。
作为BIM虾兵蟹将一个,不敢谈环境的大课题,就说说我作为一个BIM工程师遇到的切身问题。
BIM不是翻模,正向设计更不是。现在一眼望去学BIM的人看似洋洋洒洒,培训如火如荼,但实际上基本止步于学软件,学翻模,这种程度的能力是完全不足以胜任正向设计的需求的。
合格BIM正向设计人员,首先应该专业能力扎实,其次才是软件运用能力扎实。BIM正向设计,本质是设计,BIM和正向都只是修饰语,一个人如果没有合格的设计能力,那么BIM软件再怎么精通都于事无补
我本人就是很好的反例,虽然是建筑学出身,但从学校里开始就一路偏科。无论是BIM还是参数化。各类软件的运用上我都有相当的自信,但建筑设计本身专业方面的知识基本都还给老师了。此前参与了一个BIM正向设计的项目,本身应该很简单的一个项目,做起来效率奇低。事后总结感觉到自己的专业能力是个大问题,模型多复杂多精细我都有信心建出来,但很多时候是我本身就不理解构造的做法,要去查资料和询问设计院的同事。
建筑学专业如此,其他各专业同样如此,如果参与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以胜任设计,“正向设计”无非就是另一种高强度的翻模罢了。
那么专业能力够强,软件应用能力也足够参与正向设计的人才多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目前确实不多。
不管是正向设计做的多么花里胡哨,最终都要面临一个问题,这模型是要拿来用的,要出图,要出各种图。那么收图方要的是什么样的成果?
毫无疑问就是CAD图纸,而且是符合他们收图规范的CAD图纸。这时候蛋疼的问题就来了,CAD的规范,它的表达效果都是CAD的,表达思路都是二维的。
何况CAD和BIM平台是两个软件,CAD的模板没办法套到BIM平台里,CAD上简单改改参数删删图元就能实现的表达效果,在BIM平台上可能要折腾半天的视图设置样式设置。说到底,要用另一个软件去完全模仿CAD的出图规范,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当整个行业的收获还以CAD为标准,那么BIM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成本去强行适应这个标准,这是很大一笔无意义损耗,也是BIM看上去经济效益和效率往往比不上传统出图方式的重要原因——在别人专门量身定制的规则里,你怎么玩得开呢?
目前国内推广最好的BIM平台就是revit,我工作时用的主要也是Revit。Revit的特点是好学易上手,而且同为欧特克公司的产品,和AutodeskCAD的兼容性比较好。实际从一个BIM平台的角度来说,Revit确实好用,但是还不够好,bug多,优化差,工作流程也不够人性化,或者说不太适应国内的设计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