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BIM着力在解决关于表述( Description)的难题,中国的BIM革命家与工程师们显然不会同意这种做法。中国注重的是实际现实物理世界的实现,也就是盖楼本身,而不是虚拟世界的表述。西方发展了太多的纯粹为了表述而表述的虚拟世界,包括整个BIM这一套思想体系及其相应的软件系统,IFC标准等等。
建筑实体的表述困难一直都存在,但是这种困难并没有对实际盖楼的生产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
顺带说一下,这也导致了中国尽管有发达的建筑行业,但没有产生像工业国家那种现代绘图技术。中国古代就是身体力行这些标准化作法,包括拥有跟今天工业时代类似的标准体系,比如宋代《营造法式》的斗拱体系,这是在宋代总结的前世几百年的生产实践,这种表述是在实际生产之后得出的总结。
到了近代,中国深受西方的影响,尤其是工业国的思想,但是中国的立国思想可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所说的“哲学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这在中国的革命家与工程师眼里,简直与中国的传统哲学一脉相承。
今天中国仍然处于大基建的时代,尽管基建项目在既有建筑中占的比例已经很低了,但是这个既有建筑的总量,可是500亿平方米的恐怖规模。所以中国还是做的多说的少,而西方工业国在70年代建筑高峰期结束的时候(以1973年石油危机为界限),才开始发展出来今天的BIM思想(以1975年伊斯曼的论文为标志)。西方也并不是在建筑高峰期之前就先确立了这些思想与标准,也是时候总结的。而且那些BIM软件都是CAD同一时期产生的。
所以我们学习的这些思想,很可能并不适用于我们当今的这个时代。或者说只有部分可取。中国应该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笔者做顾问有十几年的经验了,经常会碰到工程现场在等待那个BIM模型,通常笔者都建议不要等了,先把楼盖完再说。事后证明这种决策是极为英明的,尽管笔者深谙BIM的价值。
大道至简,道不远人。中国的道路应该是知行合一的,既学习西方BIM的表述思想,又重视中国群众基础的工程实际。
当某一项技术对于工程实际不能产生效率提升作用的时候,那么就摒弃它,最多做一点双轨制的学习探索,这大概就是中国普遍实行的BIM双轨制的来由吧。这是中国的工程实际仍然处于低算力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
这样的知行合一,在面向未来高算力时代的理想时候,就可以不受历史包袱的拖累,而去构架一套完全不同于西方道路的高算力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力技术了。此时,应有一整套BIM的思想与工具,在软件开发这方面也一样是既说又做,以做为主。
- BIM学习群
- 微信扫一扫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