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部分企业仍停留在“伪BIM”阶段?

2025年3月27日BIM科技阅读模式

近年来,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被视为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工具,但大量企业仍停留在“伪BIM”阶段,即仅以三维建模为噱头,缺乏全生命周期信息整合与协同应用。 这一现象的成因复杂,涉及技术、人才、经济、认知等多重障碍。 以下从六大核心原因展开分析:

一、技术壁垒与软件生态割裂

BIM的核心在于数据的高效流通与全生命周期管理,但当前不同厂商的软件兼容性差,数据交换困难(如Revit与ArchiCAD的格式差异),导致模型信息难以跨阶段、跨专业共享。 此外,国内BIM软件功能不成熟,二次开发成本高且难以普及,企业被迫依赖“翻模”等低效手段。 例如,设计阶段的模型无法直接用于施工阶段的碰撞检测或成本核算,最终沦为“无信息的三维模型”。

二、人才短缺与培训体系脱节

BIM需要复合型人才,既懂技术又熟悉工程管理,但国内专业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高校教育滞后,BIM课程多流于软件操作,缺乏对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培训。 企业现有员工知识结构陈旧,对新技术接受度低,甚至设计院对BIM正向设计持抵触态度。多数仍处于概念普及阶段。 人才断层直接导致企业无法深入应用BIM,只能停留在“建模外包”层面。

三、经济成本与短期利益驱动

BIM的前期投入高(软件采购、人员培训、流程重构),但回报周期长且难以量化,导致企业更倾向于“低成本伪BIM”。 例如,施工方为节省开支,仅要求BIM公司制作动画或翻模,而非用于指导施工。 部分企业甚至利用BIM作为投标噱头,后期却无法兑现承诺,形成“PPT式BIM”。 这种短视行为在行业恶性竞争下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因资源有限更难突破。

四、认知偏差与行业误导

行业对BIM的认知存在严重误区:

  • 简化BIM为三维建模:许多企业将BIM等同于Revit操作,忽视信息集成与协同管理。
  • 夸大宣传与虚假案例:培训机构与咨询公司过度包装BIM价值,导致客户期望过高、实际应用落差大。
  • 忽视全生命周期需求:业主对BIM缺乏清晰要求,设计、施工、运维阶段割裂,模型无法贯穿使用。

这种认知偏差使企业误以为“有模型即BIM”,最终陷入“伪BIM”陷阱。

五、协作机制与标准缺失

BIM的落地需要设计、施工、运维等多方协同,但国内建筑市场仍以施工总承包为主,各阶段责任分离,缺乏一体化管理。 例如,施工方常无视BIM团队提供的三维施工指导图,导致模型与现场脱节。 此外,国家层面缺乏统一的BIM标准与法律法规,企业各自为政,数据格式混乱,进一步阻碍技术整合。

六、行业生态与信任危机

伪BIM的泛滥已引发行业信任危机。 业主因“无用的三维模型”对BIM失去信心,认为其“费钱、低效”,甚至转向其他概念(如CIM、元宇宙)。 部分企业为迎合政策盲目上马BIM项目,但实际成果空洞,进一步消耗行业热情。 这种恶性循环使真正需要BIM的场景(如工业钢结构安装)也难以推广。

突破伪BIM的路径  

要摆脱伪BIM困境,需多管齐下:

1. 完善标准与政策:制定国家BIM标准,明确数据交换与责任边界。

2. 培育人才生态: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强化全生命周期思维。

3. 推动技术协同:鼓励软件厂商开放接口,构建兼容性生态。

4. 重构利益机制:通过政策补贴、税收优惠降低企业投入风险,引导长期投入。

唯有正视伪BIM的根源,才能让BIM从“皇帝的新衣”蜕变为行业变革的真正引擎。

  • BIM学习群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3月27日
  • 1、BIM学习网为资源共享网站,大部分资源均可在线免费获取,少数资源可通过VIP会员方式获取权限。
    2、所有均资源来自于网络及网友供稿,仅作为学习研究之用,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3、如本页侵犯到任何第三方权益,请联系QQ/微信:9-5-7-0-3-2-9-6提交相关证明后我们将及时删除。
    4、百度网盘分享内容难免有被取消情况发生,VIP会员可直接联系索取和谐内容。
    5、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为何部分企业仍停留在“伪BIM”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