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冷”思考:如何给BIM的高烧发展,打一剂“退烧针” 2021年6月27日BIM科技阅读模式 我们作为为数不多专注于服务于施工阶段的BIM咨询公司,对于BIM在施工单位的应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结合行业专家的一些观点,给大家分享一些我们对施工阶段BIM应用的一些看法。 中国房地产业粗放式的造房子节奏已经变“慢”,而结构性调整期转型创新的步伐却在加“快”,作为创新热点之一的BIM技术,在业界快速推进和引起的高度关注,便是最好的例证之一。各种专业论坛,尤其是国际同行间的交流,无疑是推动BIM在中国“落地”的重要力量。 BIM行业一直在围绕“要不要用BIM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才能用好BIM”的话题不断争论,而未来BIM技术将在中国房地产业继续“发烧”,同时也喻示了BIM技术在中国的“未来”。而关于BIM技术应用层面的“冷”思考,无疑更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施工行业BIM应用的现状、对策、展望。 一、施工行业BIM应用的现状 一些发达国家BIM技术研发起步早,应用开展早,已验证BIM技术的应用潜力。从应用领域看,目前已将BIM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的设计、招投标、施工以及运维阶段,相应的应用软件逐步成熟;从应用范围看,BIM技术已成为设计和施工企业承接项目的必要能力,大企业一般已具备了应用BIM技术的能力。 我国的BIM应用虽然刚刚起步,但发展速度很快,许多企业有了非常强烈的BIM意识,出现了一批BIM应用的标杆项目,特别是在一些大型复杂的超高层项目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同时,BIM的发展也逐渐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动。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在BIM应用软件方面。目前,市场上的BIM软件很多,但大多用于设计和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的应用软件相对匮乏。大多数BIM软件以满足单项应用为主,集成性高的BIM应用系统较少,与项目管理系统的集成应用更是匮乏。此外,软件商之间存在的市场竞争和技术壁垒,使得软件之间的数据集成和数据交互困难,制约了BIM的应用与发展。 二是在BIM数据标准方面。随着BIM技术的推广应用,数据孤岛和数据交换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作为国际标准的IFC(建筑对象的工业基础类)数据标准在我国的应用和推广不理想,而我国对国外标准的研究也比较薄弱,结合我国建筑工程实际对标准进行拓展的工作更加缺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仅需要像IFC一样的技术标准,还需要更细致的专业领域应用标准。 三是在BIM应用模式方面。一方面,BIM的专项应用多,集成应用少,而BIM的集成化、协同化应用,特别是与项目管理系统结合的应用较少;另一方面,一个完善的信息模型能够连接建设项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数据、过程和资源,为建设项目参与各方提供了一个集成管理与协同工作的环境,但目前由于参建各方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不愿提供BIM模型,不愿协同,不愿精确和透明,无形之中为BIM的深入应用和推广制造了障碍。 四是在BIM人才方面。BIM从业人员不仅应掌握BIM工具和理念,还必须具有相应的工程专业或实践背景,不仅要掌握一两款BIM软件,更重要的是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制订BIM应用规划和方案,但这种复合型BIM人才在我国施工企业中相当匮乏。 二、施工行业BIM应用的对策 一配套政策引导。BIM的应用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推动,离不开配套政策引导。这不仅需要国家层面出台宏观指导政策,还需要各地出台配套的细化政策。 二制订标准支撑。BIM的终极应用是要实现基于统一模型的产业链协同,标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步。政府和行业协会有必要进一步加快推进BIM配套标准的建设,引导行业内BIM软件产品实现数据互通互联。这有利于行业发展,BIM应用各方也将从中获益。 三推行培训认证。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加大BIM培训力度,开展培训讲座和学习,鼓励咨询机构普及BIM知识、宣传BIM理念。同时,组织开展BIM应用大赛,促进BIM的行业实践。 四加强行业交流。在应用和实践BIM的同时,应树立标杆样板,加强行业交流与学习。 三、施工行业BIM应用的展望 BIM应用应始终围绕以提升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实现管理效益的提升,因此BIM技术与项目管理系统(PM)集成应用是BIM应用的趋势之一。BIM系统为项目的生产与管理提供了大量可供深加工和再利用的数据信息,有效管理利用这些海量信息和大数据,需要数据管理系统(DM)的支撑。 同时,BIM各系统处理复杂业务所产生的大模型、大数据,对计算能力和低成本的海量数据存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云”服务平台恰好可以为企业提供云端低成本、高性能、易管理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云算量、云碰撞检查等基于云计算的BIM技术的应用,将成为BIM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趋势。 项目分散、人员工作移动性强、现场环境复杂是制约施工行业信息化推广应用主要原因,而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BIM技术最终将进入移动应用时代。未来,通过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可随时随地打开BIM模型进行质量检查、变更洽商等项目管理业务,以满足项目现场“走动式管理”的特性。 最后,BIM在中国本土化发展进程,一直备受关注。不久前有企业对外宣称,BIM技术已经进入“2.0时代”,对此,于晓明并不认同,他认为中国的BIM技术目前还停留在夯实“2.0”基础的 “1.0”阶段。 为此,他用三个疑问提出了BIM“1.0时代”的标志:“第一,你能够做一个准确的模型吗?如果模型做得不准确,就是进了2.0的平台,出来的数据也是不真实的,这样会误导。第二,你能及时提供模型吗?不能楼已经盖,模型还没更新。第三,会用BIM沟通吗?现在往往是一个人坐在电脑前面介绍,很多人坐在后面,开完会把电脑又带回去,东西还在他的电脑里面,别人没有获取。会用BIM沟通是1.0的重要标志,这个做好了,进入到2.0应用平台才是扎实的。” BIM的价值和受重视程度毋庸置疑,但现实情况是,业主没有完整的BIM团队,少数大型业主在这方面有投入。BIM的核心价值基于“无缝交接”,设计院的东西可以无缝地交给施工阶段,施工阶段结束后能无缝地交给运维阶段,但是现在这个链条并未形成。BIM是非常好的工具,但是它需要用正确的方法来使用,用到正确的项目上。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不能是盲目地一味贪大求全,持续“高烧”的后果,只能烧坏脑子。在BIM技术成为建筑产业化必须选择的手段之一时,如何让该技术持续服务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无疑是给BIM在中国的推广打了一剂“退烧针”,其价值,不言而喻。 点赞 https://www.bimxxw.com/bim/keji/5705.html 复制链接 BIM学习群 微信扫一扫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