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2018年发表的微博,于铭烨老师写于2018年5月29日中铁建华南建设总承包部。18年—21年,BIM已经从默默无闻的身份到了顶级网红的级别,被更多的人看见接受,也被更多的吐槽。感觉BIM被玩坏了。
一些神级吐槽,今天来共同品鉴品鉴:
BIM=翻模=信息录入,因此这个等式也比较能反映出当今BIM行业的发展现状。接下来的内容,希望给有着专业背景的刚毕业的正准备踏入BIM行业大学生,和在BIM道路上感觉自己前途迷茫的同仁做一个参考。如果你是BIM经理及公司主管BIM的领导,可以略过以下内容。
现阶段,无论是国内的设计大院还是有实力的施工企业,对于BIM可谓是褒贬不一;所谓的BIM岗位美名曰:BIM工程师,实际上就是毫无地位的翻模员,毫无当年在施工单位那种呼风唤雨那种存在感(干施工时,每月给分包签工作量,一个签名下去就是百八十万),可悲的是什么?是翻模都是对着施工图来翻,而且很多项目都已经在建了,这就注定了你做的工作和付出的努力根本不会对实际工程产生任何作用。当然,领导也说让我们在翻模过程中发现一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能发现的问题不用我说,都是碰撞,所以BIM能给实际工程带来的为数不多的用处就是可以做碰撞检查,让我站在一个施工单位的人角度来说一下,这个检查对与一般的项目没用,只有对净空要求及其严格,专业系统特别多且复杂的时候可能会产生点作用,不过话又说回来,建筑行业本身就是一个粗犷性行业,远远达不到精细作业的程度,你认为你模拟出的碰撞点实际安装的时候就一定会碰撞吗,涉及到现场与模型存在差异的原因很多,一些管道,风管,桥架偏个几公分都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
你的结论得出来,是在新旧交替的背景下。BIM的意义在中国的确面临这个问题,就是导入BIM的时机太靠后了,从深化设计和施工图阶段导入,还要兼容传统的设计方式,很显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BIM。
最初BIM理念被恰克.伊斯曼提出来,包括后来主要的两家设计软件开发商,都提到了BIM把设计工作量前置,降低设计后期的工作量的曲线,名字我忘了,但有据可查的。但BIM后来在商业化的路上走歪了。
最初寄希望于设计院和设计师,从方案阶段导入,但没有成功。因为我们国家大型设计院的体制下,真的不需要这种效率极高,学习成本大,会导致很多人下岗的好工具!推了数年未果……后来才转战施工方,但施工方更不可能BIM化,最后还是靠房产开发商,因为能替开发商省钱,才得以真正的落地推动。
至于国家层面的推动,应该是基于智能城市和人工智能的未来预期。这绝对是战略层面的!
所以,现在看BIM不要悲观,当年推动CAD也一样。一些设计院的老同志也不会用电脑,到现在也不会,照样有人配合。关键看年轻的新生力量,是不是开始用了,普及了!总趋势谁能阻挡呢?
我本人研究和实践BIM有十几年时间了,从最初在Revit上尝试,到后来转向基于SketchUp的BIM设计流程,现在也有了一定的成果。可以在方案设计的早期阶段就导入BIM流程,用方案设计驱动深化设计,实现从三维模型自动生成二维图纸。让环艺设计和方案设计师也有了可以实操的BIM解决方案。
所以,无需悲观,环境都在变化,虽说积重难返,但也有个此消彼长的过程。至少在认知,标准和实施上,比过去好很多了!
也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推动这场变革,往好的方向发展!让设计师重新爱上设计!
当下的问题是,如果一个建设团队,不管是设计方还是施工方,有完整的bim技术,就没有问题,如果BIM技术不成熟,就会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哪怕小问题,也顾虑会不会衍生出大问题,于是从始至终都是处于一个学习的状态,而不是一个市场化的状态。
当下的问题是,如果一个建设团队,不管是设计方还是施工方,有完整的bim技术,就没有问题,如果BIM技术不成熟,就会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哪怕小问题,也顾虑会不会衍生出大问题,于是从始至终都是处于一个学习的状态,而不是一个市场化的状态。
现阶段很多人学习BIM,一来就想什么高级学什么,什么证书“高级”就考什么。完全忘了自己学习BIM的初衷。很多人看不起学习BIM建模,觉得太低端。但是我建议刚开始的BIMer,和刚开始学习CAD一样,先从简单的绘图开始先把已有项目的图纸自己试着绘制一遍先从基础的,并且简单的三维建模开始,了解并比较一下BIM的思维方式与传统CAD的思维方式的差异。然后,再逐步的想办法实现快速的建模,参数化建模……然后,才有后续的BIM应用。
踏实一点,实际一点,路要一步一步的走,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总理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元芳,你怎么看?留言……留言……留言……
- BIM学习群
- 微信扫一扫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