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我叫兰天_Brian
BIM钢筋优化流程
做工程施工的都知道,一个项目最不好控制的就是项目的钢筋,而项目的钢筋里边最容易浪费的就是措施筋。但通过精细化管理+BIM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先介绍一下机电洞口钢筋深化流程:
首先通过BIM组建立专业模型、深化结构机电洞口、深化机电洞口措施筋、而后进行可视化交底制作,并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可视化交底,(可视化交底一般选取几个通用节点模式进行制作)、出具钢筋节点详图,每个共性节点出具一个详图,随后技术部进行审核、通过后商务部进行计算、留存,为以后重计量提供依据,而后工程部、机电部现场安排指导施工,之后质检部根据可视化交底内容进行检查,并对现场节点拍照留存。
同样的梁柱钢筋节点地方也是类似情况,如下图。
BIM钢筋优化
钢结构节点同样类似不一一举例了。
利用BIM技术进行钢筋节点深化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效率及施工质量,但是如果没有跟进有效的管理手段前期的工作也是无用功。所以只有通过精细化管理加BIM的方式才能很好的指导施工。
通过精细化管理及BIM的方式可以标准流程化的对现场措施筋进行管理,有效的减少浪费及管理重计量工作的商务资料。
某工程项目钢筋节点深化的节点共计1600个,每处节省费用350元(包含人工材料等),总计1600*350=560000元,并且跟甲方要回措施筋费用154万元。且施工节点也满足工程规范。
而这一切的投入仅仅是在原有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做些微小的改变,及BIM组的本职工作。
应用背景
对于钢筋复杂节点而言,方案的设计与尺寸的细化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般由施工单位自行完成,以传统方式进行深化设计时,设计者也必须结合空间关系,深化平面细节反射在平面图纸上,最大限度地精确图纸尺寸,材料交接,内部结构关系,细部尺寸等内容更需要详尽表达。正因如此,这一环节需要耗费大量的工作,且经过交底后依然可能受限于施工工艺、施工顺序等因素而无法顺利施工。
想要规避传统深化设计中的问题,就要协调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信息资源的一致性,BIM的信息集成特性可以化解这一矛盾,对于设计的特殊需求能够更深入地表现细节。另外,能够利用三维模型进行施工方案模拟,对工艺、现场、进度、施工难点进行预判与预处理,从而实现对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提高项目的综合效益。
应用意义
随着基于BIM的可视化技术的出现,空间造型设计和施工方案规划等有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复杂节点这类模型如果只用二维图纸的方式来表现,对于设计和施工都是一种限制,不能和工程实际对接,而且对于之后施工方案的规划和选取也有更大的难度。通过关键节点CAD平面图和利用 BIM的可视化图对比,可以发现一个比较简单的节点都要用几部分二维图纸表现,而用BIM一个三维模型就可以清晰表现。
应用思路
综合结构设计人员意见,根据图纸和16G图集分别建立柱、梁、板钢筋模型——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和施工员进行沟通,确定调整规则——在模型中对钢筋位置进行调整——验证钢筋摆放规则可行性,编入《钢筋工程技术交底方法》。
确定调整规则
将初始模型组合在一起,寻找碰撞和不符合现场习惯的钢筋,遵循板让梁、梁让柱的思路,和现场施工人员初步确定钢筋调整规则。
调整钢筋
根据钢筋调整规则对钢筋进行修改,先对梁,板这种自身钢筋有碰撞的进行修改,然后综合在对节点进行调整。
自身钢筋碰撞调整示例:
节点处在自身碰撞调整完后进行更多的考虑,比如主次梁交汇处,主梁要接收到次梁传递来的力,一般要求主梁的钢筋在次梁下部。
在案例中,节点处上部采用16G101-1P85页中的屋面框架梁WKL纵向钢筋构造做法,共有主梁上部筋两排,次梁上部筋两排,经过讨论,排布方式如下:第一排钢筋:次梁上部筋第一排,位置:距板max{板保护层厚度+板上部纵筋直筋+板上部横筋直筋,梁保护层厚度};第二排钢筋:主梁上部筋第一排,位置:第一排钢筋之下,紧贴第一排钢筋;第三排钢筋:次梁上部筋第二排,位置:第二排钢筋之下,紧贴第二排钢筋;第四排钢筋:主梁上部筋第二排,位置:第三排钢筋之下,紧贴第三排钢筋。
再来讨论一下下部节点的解决方案:节点处下部,工地上普遍采用16G101-1P85页中的屋面框架梁WKL纵向钢筋构造做法,但其实这是不科学的,由于下部筋在支座处的锚固长度超过了支座的宽度,出现下部筋直锚到另一跨梁的情况。选择顶层中间节点梁下部筋在节点外搭接更为合适,不过现场没有这么做,这里就不再进行过多讨论。
使用节点处直锚的排布思路如下:下部同样有四排钢筋,分别为主梁左跨下部筋,主梁右跨下部筋,次梁左跨下部筋,次梁右跨下部筋。从梁底表面下往上分别为:梁钢筋保护层厚度,主梁左/右跨下部筋、主梁左/右跨下部筋,次梁左/右跨下部筋、次梁左/右跨下部筋。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同一跨的下部筋,尽量放在同一排。
调整好可做到钢筋无碰撞,但注意:调整的目的是为了确定钢筋调整规则是否可行,以及调整后是否方便钢筋绑扎后的混凝土浇筑和振捣工作,尽量追求现场施工的可操作性,不要为了无碰撞而无碰撞。
整理调整后验证可行的规则,并将其整理并入《钢筋工程技术交底方法》,对钢筋放置顺序和钢筋放置位置进行优化。
BIM钢筋为什么推广不开?
绝大多数BIMer是不做钢筋的,第一是太麻烦,钢筋密密麻麻,如果没有得力的工具辅助,建模工程与现场钢筋工无异;第二,一般BIMer 不懂工艺,多少倍的D弯头搭接,绑扎长度都傻傻搞不清;第三,客户一般没有这个需要!
由于分包模式,钢筋部分都分给了下游的施工单位甚至施工队,包干价格,钢筋怎么弯?怎么用?就鲜有人关心了。老鸟认为这才是钢筋BIM没有被推广的关键因素。
大概基于以上几点,钢筋建模就很少有人关心了,且BIMer平时已经被建模折磨得筋疲力竭,哪还有功夫琢磨这个呢?那么钢筋在BIM应用上真的就无人问津么?其实也不是,比如下面两位,就很关心!
鲁班和广联达比较关注钢筋的算量在估价和造价时的应用,主要是对5D中的费用的控制,如:早期资金控制和施工单位的采购计划,但是BIM作为一个模型的建筑工程信息管理的中枢系统,BIM应该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后期运维都有一定的应用和拓展。
BIM钢筋应用方向
首先,是工程量。钢筋这块,目前市面上的商业软件中没有任何软件能提供100%的准确性。据说广联达的相对准确,估算溢算量大概10%,没有具体用过,希望提供对比过的数据;本特利的系统的溢算量大概3%左右(B公司基于某核电项目的比对数据)。
其次,强化混凝土在深化阶段的应用,将钢筋模型深化出来用于指导钢筋折弯生产!目前的深化下料单都是钢筋班组自己做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还有PC构件,工厂预制构件离不开钢筋的准确定位,现场浇筑的连续墙与PC之间的连接也离不开钢筋的准确布置。
- BIM学习群
- 微信扫一扫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