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我们大面积推广已经有10+年的时间了,自2005年将BIM技术引进中国后,如蒲公英一般四处开花,多点绽放。
临近年关,国内的BIMer讨论最多的竟然是:能不能再坚持一下;或者恶性竞争逼死自己与饿死同行….看到这里意味深长,看了很心酸,现实也很骨感。
谈到这里,回归到本文的初衷:BIM技术的竞争壁垒。
说到底,为什么有的BIM技术推广的很好,例如:中建X局、深圳住建等好的应用成果。为什么有的BIM技术就是落不了地,或者说不求四面开花,只求能再坚持一下。
如果你是初学者,或者是刚开始了解这个行业,或者想知道BIM在房建领域都能干什么,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言归正传,所有的技术最终是要回归商业化的。让我们回顾下商业化的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或者说知识的传递路径:学习理论知识、转变劳动工具、付出实践、错误(再修正)、正确(持续做)
我们突然发现:知识的积累让我们学会了使用工具,通过我们的工作,转变成了展示给客户的产品,产品给客户带来了价值,客户价值决定了BIMer的估值。
凭借自己的一知半解,以及自己对行业的观察,对未来趋势的判断,通过教育端(硬件、软件、核心技术);产品端(客户群体、工作流、应用价值);什么是真BIM?等多个纬度的观察,对BIM技术的竞争壁垒进行360度全方位剖析。
本人知识面比较匮乏,只是蜻蜓点水的分享一下个人的观点,同时抛砖引玉,欢迎大家共同讨论,共同进步。(支付1元,继续阅读)
海外留学院校:开设BIM课程的学校很多,英国、美国、日本、澳洲、马来西亚等国家均开设了BIM(研究生阶段)课程。
国内的主流院校:开设BIM课程的也有很多,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
在线教培:教培BIM课程做的比较好的,例如:斑马BIM(建筑正向设计)、小筑BIM(侧重施工管理)、筑龙网校(侧重系统学习)、犀牛建筑网(参数化幕墙设计)等。
无论你是海外留学归来;正规科班出道;还是从教培学习开始。可以说,BIM的学习成本非常的高,体现在以下两个入门级技术壁垒:
学习软件的时间成本太高了,导致很多设计师放弃了学习的技术。
博主本人是拥有10年工作经验的(二维)建筑设计师。Revit主软件从零开始学,到上手开始工作用了大概18个月的时间。
这是一个非常难熬的过程,对于使用过CAD能够正常生产的设计师来说,等于废掉自己重新开始。过程中,有过几百次想法想要放弃,为什么?
因为CAD的工作流用习惯了,而且很熟练;其次,人类是厌倦学习的,改变很难;第三,就是一遍需要应付生产和正常工作,另一边需要煎熬的看视频练习软件,时间成本很高。甚至,你需要忘记朋友,忘记家人。
学习软件的购买成本太贵了,导致企业不愿意持续投入。
Auto CAD : 8210元(每台电脑,每年)
Navis Works :3838元(每台电脑,每年)
目前探索到的主流BIM软件供应商
第二道门槛:硬件关
在说说硬件投入,BIMer的劳动工具基本上就是电脑。台式机大概率是1万元起步的入门级电脑,普通笔记本是无法支撑软件系统的。所以也至少是IBM、外星人等高端机型,才能带的起软件正常运转。
协同平台,目前行业内鱼龙混杂阶段,国内外的平台较多,国产级的协同平台一年成本也要大概20万左右(根据不同台式机的接口定,这个价位刚能运转而已)。大一些的协同,项目级别的甚至需要一台超级运算能力的服务器作为平台支撑,暂时估计3万元吧。
拿地阶段使用的,倾斜摄影用的大疆无人机:13800元(每台);勘察阶段使用的,徕卡点云设备:200-300万元(每台);VR设备、AR设备等其他设备指出。
说到这里,花了这么多时间,投入这么多钱,还有人员成本,设备成本,只是门票而已,入门了。
前文讲过,知识的积累让我们学会了使用工具,通过我们的工作,转变成了展示给客户的产品,产品给客户带来了价值,客户价值决定了BIMer的估值。
软件和硬件只是工作前的准备,真正能够实现价值的是:交付给客户的产品,或者说给客户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的简单点,设计端(模型和图纸)最终是要落地施工的。BIM技术的核心价值:是弥补设计到施工的鸿沟,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前模拟施工,或者说辅助现场施工,为客户(甲方和施工方)节省时间。
我们不要去抱怨说,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怎么怎么样,我们为什么不行。其实,也有做的好的,例如:中建的九个局。在EPC模式下,全专业BIM应用,推广的成果确实很赞。
如果说BIMer是小树,那么EPC模式下是BIM技术应用的土壤。
回归到根本,非EPC模式(方案、施工图、施工)大概率是三个不同的团队。EPC模式,是一个协作的团队。从设计到施工,从物料采购到材料供应,从模型到现场。可以说,每一个关节都无缝衔接,技术应用很到位。EPC模式下现场的所有问题,都是自己家的内部问题。
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复合型人才是缺失的。或者说,市场上也不完全需要一个全能型的人才。而是需要各个专业工程师,在本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嫁接了BIM的软件和硬件技术。
首先是全专业(建筑、结构、机电、施工、造价),其次是全过程(从勘察拿地--概念规划--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现场施工--竣工验收)需要不同技能的BIM工程师配合。
只有全产业链的BIM技术都得到了改善,才能算是完整意义的BIM数字化产业升级。
我们可以继续深挖技术端的三个门槛:客户群体、工作流、应用价值
还是要说下本文脉络:知识的积累让我们学会了使用工具,通过我们的工作,转变成了展示给客户的产品,产品给客户带来了价值,客户价值决定了BIMer的估值。(本文主旋律)
BIM不能一概而论,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有不同的应用价值。
我个人认为需要的是能解决现场施工问题的BIMer,设计端:能出图、能下单、能算量、能配合施工、能竣工结算的BIMer;施工端:能够优化施工方案的BIMer、能够配合物料进场排期的BIMer、能够协同设计的BIM团队。
以下是关于BIM的服务和应用价值分析
勘察阶段 | 无人机航拍业务
根据现场拿地情况,航拍现状地形,可以生成高程参照标高;制作导改交通预演动画,以及现状与建成后BIM模型比对;应用价值:形成类似点云的倾斜摄影;预估土方量和开发强度;预测交通流量情况。
改造项目 | 点云扫描业务
现状拆除后,点云进场扫描;基于点云扫描的现状,进行BIM复原模型,根据点云复原模型,进行现场方案设计;应用价值:减少了现状测量时间;减少了设计与现场不符合的情况;模型比对拆除工程量
设计阶段 | CAD to BIM 业务
施工图纸审查通过后,BIM进场模型搭建,图纸精度LOD200;BIM根据条件图进行管线综合排布,然后提交土建院变更或现场施工;应用价值:模拟施工;减少了现场错漏碰缺;减少了施工周期;减少了返工成本;施工前降低层高。
施工阶段 | BIM现场深化业务
工作流程同CAD TO BIM ,区别在于LOD300精度,增加了材料封样和工程量统计;应用价值:施工模拟;材料封样;下单生产;现场比对;量价合一
竣工阶段 | 竣工模型业务
根据现场施工完成的点云数据,现场照片,实际发生工程量,进行模型创建,模型精度LOD350-400;应用价值:最终审计工程量;档案馆模型存档;对接CIM轻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