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官网发布《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把“研究建立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的路径和工作目标,为建立城市信息模型(CIM)提供支撑”写入2021年工作计划。
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
一、2020年工作总结
市住建局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发展稳定,全面完成34项省市重点目标任务,住建领域经济实现正增长。
(一)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安全双胜利
一是狠抓防疫复工。全力推进建设工程项目及时复工复产,突击完成市公卫中心二期、市第七医院天府院区等紧急项目改造,有序推动6.3万个小区院落疫情防控,及时制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积金缓缴降比政策。
二是力促“稳产满产”。以“服务专班+服务专员”制度为抓手,深入企业开展“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专项行动,住建领域企业、在建项目达到应复尽复,促进成都成为全国复工复产复市最早、秩序活力恢复最好的城市之一。
(二)抓项目稳投资,城市功能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坚持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开通运营地铁5条线216公里,运营总里程518公里。加快14个TOD示范项目建设。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轨道交通资阳线(S3)开工建设。
二是高品质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风貌整治。加快推进天府锦城54个街坊、38个街巷、一环路“市井生活圈”13个示范片区建设。完成一环路两侧285处、锦江公园滨水区周边96处、大运会场馆和连接线路周边200处既有建筑风貌提升,打造特色街区20条。
三是全面提升城市配套设施水平。开工天府大道北延线(三环至新水碾段)、东西城市轴线(二环至五环段),完成涉成渝高速公路第一阶段导改。7个快速路改造工程有序推进,完成一环路整治工程,完成商贸大道下穿隧道(除涉铁段外)主体结构火车北站扩能改造配套市政工程,打通“断头路”45条,完善中心城区自行车道约300公里。完成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初步形成“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
四是高效能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高质量建设大运会场馆体系,开工建设49处新(改)建场馆,完成7个新建和13个改造场馆建设。全力推进大运村新建单体建筑、学生宿舍改造完工。开工金沙演艺综合体等一批地标文化设施项目,推动图书馆、剧院等城市功能性项目建设,建成市二医院、龙潭医院等重大医疗服务设施。
(三)以住房制度改革为支撑,助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稳定市场预期,及时出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优化商品房摇号等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土地市场调控、支持合理自住需求、持续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整顿。
二是坚持民生底线,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实现住有所居的实施意见》,针对不同住房困难群体,分类施策精准保障。
三是着力提升村镇房屋建设质量,完成2370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系统信息录入和现场核验工作;完成“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中涉农村住房安全类问题188户重点整改任务;完成农村土坯房改造24140户。
(四)深化创新提能,推进住建工作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
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高标准完成“清单制+告知承诺制”改革试点任务,将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分类控制在20至90个工作日以内。我市“办理建筑许可”指标被评定为全国领先,“搭建中介服务超市”“取消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建立全领域信用评价体系”等做法在全国推广。
二是高效推进住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建筑企业资质审批和建设领域招投标系统治理,综合企业产值、业绩、资质、信用、纳税等情况建立我市优质建筑企业推荐目录和对外拓展优秀企业推荐目录,建筑行业外向度提升至31%,特级资质施工总承包企业增至22家,一级资质企业增至480家,“500亿级”产值建筑业企业达到4家。
三是着力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城镇新取得建设用地项目全面执行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建设要求。积极开展中日合作,抓好新城建试点准备工作。建立城市体检工作制度,促进城市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全市建设工程获得鲁班奖2项,詹天佑奖2项、国家优质工程奖8项。
四是抓好住建领域“十四五”规划编制,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走访”活动,高质量编制《成都市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成都市国际铁路港大港区发展“十四五”规划》《成都市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成都市建筑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五是抓实住建领域风险防控,开展全市建筑施工领域安全风险隐患、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等专项整治,安全生产事故实现“双下降”。开展住建领域突出社会矛盾专项治理,中央、省、市攻坚案件全部清仓。
二、2021年工作计划
市住建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以“高质量发展攻坚年”统筹各项工作,以建好“示范区”、唱好“双城记”、融入“双循环”、夺取“双胜利”为工作主线,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以重大工程锚固城市生态本底,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十四五”开好局、为成都大运会服好务、为建党100周年献好礼!
(一)高品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城市位势能级
一是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提能,抓好在建215公里轨道交通建设,加快14个TOD示范项目建设,续建轨道交通资阳线,高标准建成大邑空铁,推进第五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报批工作。二是持续提升城市道路交通功能,建成东西城市轴线东安新城段、天府大道北延线(三环至新水碾段)、羊西线,打通中心城区“断头路”20条,完善中心城区自行车道体系,形成中心城区“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出行体系。三是建成大运会场馆体系,推动完成东安湖体育公园等6处新建场馆建设和四川省体育馆等23处现有场馆改造。
(二)高标准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一是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风貌提升,加快推进天府锦城54个街坊和38个街巷项目建设,完成一环路“市井生活圈”整体改造和大运会场馆及连接线路周边54个片区风貌提升,完成特色街区片区建设21个;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制机制;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00个、城镇棚户区改造3687户。二是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中心城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600个,开工郊(市)县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200个,累计建成100个;开展第二批立体智慧停车场试点。三是全面推进产业功能区基础设施“三年攻坚”,加快推进北改-国际铁路港大港区建设;高标准做好中心镇建设工作。
(三)高效能深化住建行业治理,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一是完善地方法规体系和行业规范建设,推动完成3部条例立法和4项行业规范导则的优化编制。二是全面提升建设工程质量,进一步提升设计水平,加强以质量为导向的行业管理制度设计,逐步将工程质量监管纳入智慧工地建设平台。三是防范化解行业重大风险,以问题为导向,标本兼治,下大力气推动农民工工资、项目停工、商品房交易纠纷、住房租赁、生产安全等行业领域重大风险化解。
(四)高站位落实“房住不炒”,切实推进“住有宜居”
一是构建职住平衡的住房政策体系和供给结构。二是深入推进住房租赁试点,积极探索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特别是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等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三是抓好人才安居和基本住房保障,建立健全符合成都实际的“住有宜居”标准体系。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6000户。
(五)高水平推进改革创新,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一是优化完善支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推进建筑业全产业链发展,持续强化建筑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作用。二是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三是严格落实新城建试点工作城市的要求,加快形成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案。四是研究建立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的路径和工作目标,为建立城市信息模型(CIM)提供支撑。五是深入开展城市体检工作,为精细化城市治理提供依据。六是大力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推进装配式建筑由结构构件装配化向全建筑装配化发展。七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分级分类管理,探索“承诺即开工”“全程网办”等创新举措,从办成企业和群众“一件事”出发,增强企业、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 BIM学习群
- 微信扫一扫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