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跨界融合,全面落实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任务,建立促进智能建造发展的政策体系,系统谋划产业布局,以先行示范标准打造智能建造深圳模式。
强化政府引导,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一是明确发展目标。深圳市出台《深圳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2024年深圳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建造、建设科技和标准工作要点》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将发展智能建造作为塑造建设行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明确到2025年末,基本建立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体系,列入部、省、市级建设领域科技计划的智能建造技术累计不少于100项,纳入智能建造试点的项目累计不少于100个。
二是加大政策激励力度。产业培育方面,将数字设计、建筑机器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等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重点支持领域,对基于机器视觉的弧焊机器人智能焊接关键技术研究等3个智能建造项目予以资助。科技创新方面,在深圳市科技重大专项中布局智能制造领域相关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已完成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安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等7个项目立项,拨付资金超4000万元。财税金融方面,对企业购置、使用智能建造专用设备符合条件的,在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予以申报抵免。已有8户智能建造企业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按规定享受减免税额约300万元。
三是强化部门联动。将智能建造实施情况纳入生态文明考核范畴,每年对各区试点项目建设、企业示范培育情况进行考核,确保试点工作有力有序。
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技术发展路径
一是坚持以结果为导向探索技术路径。深圳市将提高品质、提高效率、保障安全、降低成本作为衡量智能建造技术应用成效的标准,充分发挥企业创新能动性,针对学校、保障性住房、“工业上楼”厂房建筑、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等不同领域和项目,研究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经过积极探索,深圳市已形成了基于模块化建筑、智能施工装备集成平台、施工机器人的主要智能建造实施技术路径。
二是掌握领先核心技术。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创新平台,积极开展智能建造科研攻关,全市现有国家和省市级智能建造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35个。2024年新增立项“新一代自主可控建筑BIM智能建模软件”“BIM住宅立面设计成本工程一体化系统”等智能建造领域科技计划项目23个,累计113个。
三是提升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深圳市积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建筑业转型发展赋能,更新发布《深圳市智能建造技术目录(第二版)》(详情),涵盖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运维、建筑产业互联网、智能建造装备、智慧监管共7大板块42项技术。发布《深圳市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清单(第一批)》,涵盖案例36项,其中8项列入住房城乡建设部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新立项“智能建造技术应用效果评价标准”等智能建造领域标准11项,累计发布实施相关标准26项,有力支撑智能建造技术应用。
聚焦示范引领,推动试点项目建设全面铺开
深圳市将试点项目的落地作为重中之重,发挥精品示范项目引领带动作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交通、水务、国资等部门,发动产业链骨干龙头企业,以点带面促进智能建造不同技术路径的探索和创新。
一是持续布局项目试点。遴选发布124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包含学校、保障性住房、“工业上楼”厂房建筑等多业态,覆盖房建、市政、水利等全领域。项目试点聚焦自主可控BIM系统、智能工厂数字化管理平台、施工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等重点技术,高标准推行数字技术集成化应用,实现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各阶段业务和数据的贯通。
二是发挥优秀项目示范作用。采用组织专家现场指导等方式,持续跟踪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对智能建造集成化程度高、实施效果良好的优秀项目进行多渠道多角度推广,发挥标杆示范作用。通过举办深圳机场南区国内转运货运楼项目、深圳国际交流中心项目、梅林路6号保障性住房项目等一系列现场观摩活动,营造良好交流氛围,共同学习技术实施亮点,提升全行业认知。
加速核心布局,构建完整齐全产业链
一是立足本地,落地两个产业集聚区。在龙岗区建设“深圳建筑产业生态智谷”,引进住房城乡建设部智慧低碳建筑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全屋智能重点实验室两大科创平台,以车网互动(V2G)、人工智能(AI)、全屋智能等前沿技术赋能“好房子”应用。在龙华区打造数字设计产业集群,建立“研发设计+工程服务+信息服务”一体化服务体系。二是辐射湾区,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与香港建造业议会、香港高校等
加强智能建造合作交流,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立“深港先进建筑科技创新研究院”,促进建筑机器人、模块化建造等智能建造技术交流和产业转化。
三是整合资源,形成产业聚合优势。
构筑多级梯度,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从行业人才需求侧出发,深圳市建立了专家人才、专业人才、产业工人三级培养体系。
一是组建智能建造专家库。
二是做好专业人才储备。推动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加快培养适应智能建造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近两年新招收学生逾320人。
三是强化产业工人实训。在现有9家建筑工人实训基地和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中增加智能建造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要求政府投资建设的智能建造项目安排建筑工人参加智能建造专项技能培训,目前已有近万名产业工人参加职业培训。
- BIM学习群
- 微信扫一扫
-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